• <blockquote id="eacua"></blockquote>
  • <samp id="eacua"><sup id="eacua"></sup></samp>
  • <samp id="eacua"></samp>
    <samp id="eacua"><label id="eacua"></label></samp>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收藏

    開封,被低估的古都?

    蘇軾 東京 東京城 柳永
    星球研究所

    圖片

    開封

    “七朝古都”

    尤以北宋東京城為巔峰

    (請橫屏觀看,北宋東京城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那里有

    李清照的少女情思

    (出自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p>

    柳永的青年疏狂

    (出自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蘇軾的中年凄楚

    (出自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李煜的亡國之恨

    (出自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上文中蘇軾的詞句并非寫就于北宋東京城,但是詞中悼念的亡妻逝世于東京,不僅如此,蘇軾的父親也逝世于東京,他本人也在東京遭受103天的牢獄之苦,可以說蘇軾人生大部分的苦難,都與東京脫不開關系,攝影師@岳科鋒)

    圖片

    那里有

    繁臺春色、隋堤煙柳

    鐵塔行云、金池夜雨

    州橋明月、汴水秋聲

    梁園雪霽、相國霜鐘

    ······

    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東京之富麗

    猶如華胥一夢、其樂無涯

    (華胥為黃帝夢中的理想國度,古人以東京之繁華比擬夢中的華胥國,《東京夢華錄》由此得名,下圖為鐵塔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微信圖片_20220919150004.jpg

    在中國約2000年的

    封建王朝建都時間軸上

    北宋東京城

    恰巧處于中心位置

    眾多歷史、建筑學家相信

    在這個時間點上

    北宋東京城經歷過一場

    唐宋變革

    而在這場變革之后

    北宋東京城在某些層面

    幾乎凌駕于中國所有古都之上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

    “華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那么

    北宋東京城

    究竟是如何變革?

    又是如何登峰造極的?

    01

    緣起

    翻開卷帙浩繁的史書典籍

    開封地區的建都之始

    要追溯至戰國時期的

    魏國

    其作為戰國七雄之一

    遷都黃河之畔的開封

    時稱“大梁

    意圖問鼎中原

    爭奪黃河中下游一帶

    (大梁城位置及的地形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微信圖片_20220919150102.jpg

    為了營建大梁

    魏王開鑿人工運河

    即“鴻溝

    巨量的人口與財富隨之而來

    孟子、蘇秦、張儀、信陵君、孟嘗君

    都曾在這座城中留下傳說

    (戰國時期大梁城及周邊水系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微信圖片_20220919150141.jpg

    然而

    一馬平川的繁華都城

    在戰爭之中

    卻成為敵國拿捏的軟肋

    公元前354年

    魏國出兵趙國國都

    齊國響應趙國的求助

    派遣名將孫臏直搗大梁、逼退魏軍

    后世稱之“圍魏救趙

    10余年之后

    齊國仍以大梁為佯攻目標

    逼迫魏國出戰

    一舉擊殺魏國大將龐涓

    (龐涓墓,位于河南開封通許縣,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圖片來源@中華龐氏館)

    圖片

    地勢低平的大梁

    除了無險可守、容易拿捏

    還有更大的隱患

    公元前225年

    秦國軍隊為了攻陷大梁

    竟然決堤灌城

    黃河之水滔天而來

    一代名城就此毀滅

    (“地上懸河”示意,公元前225年還未有開封鐵塔,在圖中僅為高度參考,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微信圖片_20220919150232.jpg

    而這座城市下一世的復興

    也要從水說起

    隋唐時期

    中國第一條貫穿南北的人工運河

    “隋唐大運河”落成

    其中的通濟渠(汴河)接入黃河

    開封居于汴河的要沖

    時稱“汴州

    鼎盛時期的汴河

    分走黃河約1/3的水量

    直通長安與洛陽

    控扼唐都交通咽喉的汴州

    由此升級為水陸大都會

    (請橫屏觀看,隋唐時期汴州水系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圖片

    憑借其樞紐的地位

    唐末五代時期中的

    后梁、后晉、后漢、后周

    均在此建都

    時稱“東京開封府

    然而珠玉在前

    長安毀于戰火、洛陽尚且幸存

    曾為大唐都城的洛陽

    才是當時國人心目中的

    第一首都

    后梁、后晉、后漢、后周

    雖以開封為東京(東都)

    卻仍保持著洛陽

    西京(西都)的地位

    帝王們渴望在神都之中

    續寫盛世傳奇

    (如今的洛陽應天門中秋夜景,攝影師@焦瀟翔)

    圖片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在定都開封之后

    也一度希望遷都洛陽

    不過

    當趙匡胤登高遠望

    開封城以北約20千米的陳橋驛

    便映入眼簾

    那是他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之地

    作為原來后周禁軍的最高統帥

    趙匡胤手下的親信大多扎根東京

    他的政治資本盡在此處

    趙匡胤的第一首都是開封

    也只能是開封

    那么

    開封如何才能超越

    昔日的神都?

    02

    傳承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趙匡胤接手時的開封城

    這里雖被尊為東京開封府

    實際上不過是地方政權的臨時根據地

    很可能沒有貫穿全城的中軸線

    城市核心即所謂的“宮殿”

    原本僅為地方州府的衙署

    規格極低

    根本不能與洛陽相較

    (地方衙署的規格,類似下圖中的開封府,攝影師@王新偉)

    圖片

    面對如此境況

    趙匡胤的營建思路

    極為簡單粗暴

    首先

    如若沒有中軸線

    那便興修一條象征都城的

    中軸線

    中軸線的存在

    可以上溯至西周

    中國歷代古都大多擁有中軸線

    北宋東京城也不例外

    傳承著都城的等級規制

    (北宋東京城御街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這條中線的城市空間實體

    在北宋東京城表現為

    御街

    其最寬處約為200步

    與唐長安朱雀大街的約100步相比

    更為舒朗、闊氣

    道路被劃分為

    平民百姓通行的御廊

    與中心的御道

    兩者之間以御溝為界

    等級分明

    御道兩旁

    遍植桃、李、梨、杏

    “春夏之間,望之如繡”

    (請橫屏觀看,御街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其次

    如若宮殿不夠氣派

    趙匡胤便

    “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

    北宋東京城的宮城(皇城)

    基本上是洛陽宮城1:1的復刻版本

    傳承著大唐的威嚴與魅力

    (皇城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這片宮殿負載了

    皇帝與妃嬪的生活起居

    包括皇帝處理政務的“文德殿”

    “垂拱殿”“紫宸殿”

    皇帝居住的“福寧殿”

    以及皇后居住的“坤寧殿”等等

    宮殿中最為高大、華麗者

    為大內正殿“大慶殿

    其坐落在東京城的中軸線上

    盡顯唯我獨尊的天家風范

    (請橫屏觀看,大慶殿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不過

    趙匡胤營建開封之時

    正是北宋王朝

    征戰四方、爭奪天下的關鍵時期

    在滿足必要的宮殿建設之外

    趙匡胤對于園林的修筑

    極為簡素

    (開封龍亭公園,曾為北宋的皇宮所在地,攝影師@岳科鋒)

    圖片

    唐代大明宮的園林

    約占宮城總面積的1/2

    而北宋的宮城中的園林

    即“后苑”

    僅占宮城總面積的1/16

    用地比例急劇收縮

    (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宮城園林面積對比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其三

    行伍出身的趙匡胤

    自然知道開封的軍事短板

    防御工程更為京師建設的

    重中之重

    前代遺留的三重城墻

    即外城、內城

    以及宮城(皇城)的城墻

    雖然歪歪斜斜

    但是講求實用的趙匡胤

    直接將其修繕、加固

    (北宋東京城三重城墻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最內側的宮城城墻

    以磚石加以壘砌

    為中國古代城墻包磚之開始

    宮城城墻的四角筑有

    高數十丈的角樓

    開創了中國宮城營建角樓之先河

    并為日后的元大都

    以及明清北京城所繼承

    (清宮角樓示意,制圖@李乾朗/穿墻透壁)

    圖片

    中間的內城城墻作為緩沖

    最邊緣的外城城墻

    更借鑒邊防城市的建筑經驗

    修筑向外突出的墩臺

    因其形同馬匹的面龐

    人稱“馬面

    相鄰馬面上的守軍

    可以憑借火器、弓弩等

    組成交叉射擊網

    讓來犯者左右受敵

    (馬面及交叉設計網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在外城城墻轉角之處

    建有駐守所用的“敵樓”

    外城四周挖有城壕

    即“護龍河”

    城市建設者設下層層防線

    以保衛東京城

    在外城城門外側

    還加筑了一道城墻

    組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

    即“甕城

    其名稱取甕中捉鱉之意

    如若敵軍攻破外門、涌入甕城

    占據城墻高處的守軍

    可以關門打狗、置其死地

    (甕城示意,制圖@漢青&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不僅如此

    北宋的統治者甚至召集

    全國約1/3-1/2的兵力常駐京師

    城市內外的大片土地

    用于安置軍隊

    (北宋東京城軍營用地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如此強力的防御措施之下

    東京城四通八達而高枕無憂

    這一點在城門的名稱上有所體現

    如曹門連通曹州(今山東菏澤)

    宋門連通宋州(今河南商丘)

    鄭門連通鄭州(今河南鄭州)

    封丘門通封丘(今河南封丘)

    東京城真正成為帝國的心臟

    (北宋東京城城門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帝國的精英與財富

    從四方源源不斷而來

    西方主街由新鄭門到鄭門

    東方主街由新宋門到宋門

    北方主街由新封丘門到封丘門

    南方主街為御街

    這四條街道向心直指城市中樞

    直指殿宇正中的龍椅

    帝王得以居于宮殿之內

    “君臨四方”“坐擁天下”

    (北宋東京城御路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至此

    以北宋帝王為主導的重塑

    讓東京城一改五代時期

    逼仄、混沌的模樣

    無限地向大唐遺風靠近

    然而

    要想修煉成一座盛世都城

    僅靠傳承、復制和加固

    是遠遠不夠的

    一股改革的新風

    即將隨水而來

    03

    突破

    依靠隋唐大運河崛起的開封

    在北宋時期

    人工運河增加至4條

    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人稱

    四水貫都

    正所謂

    “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

    前朝遺存下來的

    鴻溝與隋唐大運河中的通濟渠

    逐漸演變為蔡河、汴河

    連接京城與江淮

    成為北宋王朝的生命線

    因寬約五丈而得名的

    五丈河

    其流經京城之后

    最終匯入梁山泊

    (北宋東京城水系示意,惠民河為蔡河的上游段名稱,兩者為同一水系,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圖片

    以嵩山北麓之水為源的

    金水河

    更一路深入內城、宮城

    方方正正、規規整整的城市

    被河道水網割裂

    又被橋梁密密的縫合

    (北宋東京城水系與橋梁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東京城的橋梁形式之豐富

    堪稱“中國古代橋梁的展覽館”

    (北宋東京城部分橋梁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其中最為知名的

    莫過于汴水虹橋

    汴水以黃河為源、時常泛濫

    幾乎年年沖垮橋梁

    而這座汴水虹橋卻五十年不壞

    其堅固耐用的奧秘

    在于木條編織而成的橋身

    不以橋墩為支撐的橋身

    不會直接承受激流的沖擊

    縱橫相慣的搭建形式

    更讓木構件之間

    多重固定、提升強度

    (虹橋結構示意,虹橋在結構上,屬于編木拱橋,制圖@杜睿、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圖片

    高高拱起的橋洞

    還可供船只往來

    便于運輸

    (《清明上河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通過運河航道

    江、淮、湖、浙的數百萬石之米

    及至東南沿海之百物眾寶

    西山之薪炭

    源源不斷地向京城輸送

    彼時

    北宋的工商業稅收

    約為唐代的3倍

    最高賦稅約為唐代的5倍

    (請橫屏觀看,上文數據出自《宋代的財經政策與社會經濟》,下圖為《清明上河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而作為北宋的經濟核心

    東京城一躍成為

    比長安更繁華的商業城市

    時人孟元老形容為

    東京夢華

    迅猛發展的帝國經濟

    促使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紙幣

    即交子

    在北宋誕生

    東京城內更涌現出

    極為開放的商業形式

    即“臨街開店”(街市制)

    (《清明上河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回望唐朝的長安、洛陽

    政治性極強的大唐帝都

    其商業區被禁錮在

    名為“市”的方形圍墻之中

    其居住區被封閉在

    名為“坊”的方形圍墻之中

    市門與坊門日出開啟、日落關閉

    城市實行著相對軍事化的管理

    而北宋東京城

    乘著經濟崛起的浪潮

    飯莊、酒樓、店鋪等商業空間

    涌入街巷、城門、橋頭乃至寺廟

    它們突破了市墻與坊墻的空間限制

    首都的街道成為百姓購物的“天堂”

    潘樓街成為當時的金融中心

    相國寺則成為全城最大的交易市場

    可以容納萬人

    (北宋東京城商業建筑用地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汴河同御街交匯的州橋一帶

    店家、酒樓通宵營業

    人稱“夜市”

    蔡河同御街交匯的龍津橋一帶

    商鋪天不亮便開門迎客

    人稱“曉市”

    它們又突破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限制

    沿用上千年的

    市坊制度在此徹底崩潰

    活躍的商鋪買賣、宅地兼并

    讓中小型的街道

    曲折多變、靈活自由

    (當代開封市相國寺地區街巷示意,雖然如今的城市形態與北宋時期相去甚遠,但是其形成規律仍有共通之處,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圖片

    人流稠密、風光旖旎的河邊

    是酒樓茶肆的極佳選址

    店家通常會設置面水的雅座

    乘船的客人起了興致

    還會拉著船主上岸小酌幾杯

    (《清明上河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店面為了吸引顧客

    搭葺出花枝招展的臨時性建筑

    時稱“彩樓歡門”

    其上很可能點綴有繡球、彩燈

    在夜間燦爛奪目

    (彩樓歡門,出自《閘口盤車圖》局部,圖片來源@中華珍寶館,藏于上海博物館,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裝飾如此奢華的酒樓

    可以同時接待

    上千食客花天酒地

    (“彩樓歡門”拆解示意,制圖@杜睿&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風靡東京的演出場所

    時稱“勾欄瓦舍”

    其包括戲臺、后臺(戲房)

    觀眾席(腰棚)、高級座位(神樓)等

    中國的劇場建筑的基本形制

    由此奠定

    雜劇、唱曲、雜耍、傀儡戲

    舞蹈、講史、小說等節目的從業者

    不斷向東京城聚集

    盛況空前的大眾娛樂

    引得宋徽宗微服私訪

    為其與名妓李師師的風流韻事

    埋下伏筆

    (請橫屏觀看,《宋太祖蹴鞠圖》,藏于上海博物館,圖片來源@中華珍寶館)

    圖片

    溫柔富貴的東京街市

    讓帝王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也吸引天下的百姓來此定居

    東京城的人口自建都以來便不斷增長

    直至突破150萬

    而鼎盛時期的唐長安城

    與明清北京城的人口

    分別約為100與120萬

    北宋東京城

    又成為中國歷代古都之中

    居民數量最多的

    超級都會

    (北宋東京城各廂坊數、戶數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日益膨脹的人口

    帶來密集的建筑組群

    如若起火

    后果不堪設想

    由此政府委派軍兵

    設立了巡防火災的“巡鋪”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

    最早的城市消防隊

    紛繁擁擠的城市

    還不斷提高著

    空間的利用效率

    譬如水井壘砌呈“田”字形

    可供4個人同時打水

    (《清明上河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政府機構為節省空間

    往往一個建筑承載多重功用

    譬如東京的同文館

    可以接待高麗使節

    可以舉行朝廷典禮

    可以暫居進京的臣僚及家屬

    可以安置王安石變法所設的新機構

    官員們也被迫“流竄作業”

    譬如舉行國家級人才選拔的考場

    即禮部貢院

    經歷了尚書?。ㄖ鞙毓示樱?、武成王廟

    尚書?。详乒示樱?、開寶寺

    太學、辟雍等多次地點變遷

    甚至帝王們

    渴望拓展的皇家園林

    也由于同百姓爭地

    而被迫分散在城市各處

    (北宋東京城宮殿、皇家園林、官署用地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譬如后苑的北側城墻之外

    工匠疊石為山、鑿池為海

    擴建出的延福宮

    (延福宮平面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還有

    與延福宮一街之隔的

    艮岳

    其位于內城的東北方向

    為八卦中的艮位

    “山在國之艮,故名曰艮岳”

    (艮岳平面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后苑、延福宮與艮岳

    三座皇家園林雖然相鄰

    但是又為城墻與城市干道所割裂

    受到舊城規劃的制約

    相對舒朗、規模較大的御苑

    大多建設在東京城周圍

    譬如并稱“四園苑”的

    玉津園、瑞圣園、瓊林苑與宜春苑

    分別坐落在城市的東南西北

    (“四園苑”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城南的玉津園

    飼養著諸多珍禽異獸

    如天竺(印度)送來的猿猴

    交趾(越南)進貢的大象

    以及孔雀等等

    好似帝王專屬的“動物園”

    城西的瓊林苑

    擁有東京城最為寬闊的水面

    即“金明池

    其最初是因訓練水軍而開鑿的人工湖

    隨著承平日久而逐漸演變為

    君民同樂的“水上公園”

    (《金明池爭標圖》,北宋張擇端所繪制,藏于天津博物館,攝影師@柳葉氘)

    圖片

    池沼中央

    是供帝王觀看水上表演的

    水心五殿

    殿閣通往池岸的拱橋

    謂之“駱駝虹”

    池沼北岸

    正對水心五殿的船塢

    名為“奧屋”

    其比歐洲最早的船塢

    領先約400年

    (《金明池爭標圖》局部,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池岸外圍

    每到向公眾開放的“開池日”

    則設有臨時的彩棚

    供百姓觀看表演

    金明池附近的街道

    還建起臨時的勾欄瓦舍、茶棚酒肆

    甚至水心五殿四周的回廊

    也允許商販擺攤、藝人雜耍

    場面熱鬧非凡

    (《金明池爭標圖》局部,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帝王每每出游

    車駕都要穿過民間鬧市

    十分不便

    由此在宋徽宗時期

    城市又升級出“立體交通

    譬如

    在一街之隔的延福宮與艮岳之間

    架起“過街天橋”

    即“景龍門復道”

    (復道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而相距甚遠

    但以水體為主的皇家園林

    為河網所貫通

    在天波門和景龍門等

    流水交叉之處

    上建橋梁、下鑿涵洞

    御用的水道與百姓的陸路

    立體疊加而互不影響

    (北宋東京城“立體交通”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宋徽宗經常順水而下

    探望出嫁后的女兒

    民謠稱之

    “萬乘官家(皇帝)渠底串”

    活水打破了都城的死板

    商業消解了市坊的高墻

    皇家園林定期對公眾開放

    市民階層的力量

    更是極大地重塑了城市面貌

    挖掘出城市空間的潛力

    而北宋東京城

    也由此迎來了

    它帝都生涯的巔峰

    04

    巔峰

    它是國家的行政中心

    北宋初定天下之時

    后蜀的孟昶、南唐的李煜

    北漢的劉繼元、南漢的劉鋹

    吳越的錢俶等等亡國之君

    以及“七國之雄軍,諸侯之陪臣”

    通通都被俘虜至東京

    其中的南唐后主李煜

    思念故國的雕欄玉砌

    常常emo得夜不能寐

    他望著月照流水的庭院哀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吳越王錢俶宅示意,南唐后主李煜的待遇同吳越王錢俶,相差無幾,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它是國家的貿易中心

    正所謂

    (出自《續資治通鑒長編》)

    “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 ”

    西夏的寶劍、異域的舞姬

    汝窯、官窯、鈞窯等

    五大名窯中最精美的瓷器

    裝點著東京的榮華

    (宋代瓷器,攝影師@柳葉氘、蘇李歡、動脈影,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京城往來的生意人

    不乏以駱駝載物的境外客商

    譬如大食、古邏、闍[dū]婆、占城

    勃泥、麻逸、三佛齊等地的藩商

    僅大食(今阿拉伯)的商人

    就有26次進京的記載

    (上文出自《續資治通鑒長編》,下圖為《清明上河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它是國家的產業中心

    宋廷動用了強大的政治力量

    將全國的能工巧匠

    調集至京城

    譬如平定后蜀之時

    將200多位蜀地的錦工

    遷至京城的“綾錦院”

    東京由此成為織物的中心產地之一

    同理

    醫藥、筆墨紙張的

    國內第一大產地均在東京

    (宋代男子錦袍,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

    它是國家的技術中心

    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項

    即指南針、火藥、印刷術

    在北宋真正得到普及與應用

    這一時期

    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開始導引航船馳騁海上

    火藥開始大規模投入戰場

    東京開設巨型火藥作坊

    持續推動火藥的研究與改進

    建筑學家李誡

    在東京主持開封府衙

    龍德宮、太廟等重要工程之后

    編寫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建筑學專著《營造法式

    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

    集前人之大成

    在東京建成了

    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其結構分為三層

    頂層用于觀測星空

    專門設計了可拆卸的屋面

    (水運儀象臺之渾天儀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中層用于顯示星象

    底層為動力及報時裝置

    162個制作精巧的小木人

    安放在輪盤之上

    向人們報時

    (水運儀象臺之晝夜機輪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這三層結構

    以水力驅動

    以傳動裝置環環相扣

    與天體的運行同步

    其機械傳動裝置

    與現代鐘表類似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認為

    “(它)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北宋的天文、數學、醫藥

    農學、建筑等各個領域的成就

    不僅超越前代

    更引領著世界科技的進步

    (水運儀象臺之擒縱裝置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它是國家的宗教中心

    京城規模最大

    地位最高的佛寺

    便是大相國寺

    其位于城市核心地段

    負責管理、委派全國寺院的住持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

    就發生在大相國寺的菜園里

    (大相國寺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圖片

    皇室還在京城東北處

    興建開寶寺塔

    因其外層的琉璃磚顏色如鐵

    又稱“鐵塔

    幸存至今

    成為中國最早、最高的琉璃塔

    (開封鐵塔,攝影師@岳科鋒)

    圖片

    民間則集資在京城東南處

    興建天清寺塔

    因其坐落在名為繁臺的高地上

    又稱“[pó]

    7000余塊鑲嵌佛像的雕磚

    覆蓋塔身內外、蔚為壯觀

    (繁塔,攝影師@焦瀟翔,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它是國家的藝術中心

    東京城內專門設置了

    翰林御書院和翰林圖畫院

    網羅天下的書畫人才

    黃庭堅、米芾、蔡襄

    等書法名家長居京城

    全國220多位頂級畫家涌入東京

    《千里江山圖》也在此誕生

    而身為帝王的宋徽宗

    不僅繪畫功力不俗

    書法更是自成一派

    謂之“瘦金體”

    其在位之時

    中國書畫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局部,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

    它是國家的文教中心

    中央最高級別的學府

    即“太學”

    坐落東京城中

    唐代太學的入學資格為

    “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

    而在北宋時期則為

    “庶人之俊異者,均可入之學習”

    于是天下英才齊聚東京

    (歐陽修的《灼艾提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攝影師@柳葉氘)

    圖片

    東京的“開封府”里

    包公升堂斷案

    東京的“垂拱殿”中

    司馬光、王安石上朝奏事

    歐陽修曾擔任

    禮部貢院的主考官

    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

    落榜的柳永則一吐少年豪氣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還有

    晏殊、晏幾道、周邦彥等文學大家

    在東京留下詩詞名篇

    正所謂

    (出自明代徐有貞《重建文正書院記》)

    “宋有天下三百載,視漢唐疆域之廣不及,而人才之盛過之”

    (明拓蘇軾書醉翁亭記,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它是北宋的中心

    天下的中心

    北宋東京城

    比之大唐的長安與洛陽

    更加革舊圖新

    以人為本

    其開放程度

    甚至可能超越了

    日后的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在中國歷代古都中

    空前絕后

    (請橫屏觀看,《清明上河圖》,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圖片

    圖片圖片

    可惜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金兵南下、占領東京之后

    頻繁擺蕩、泛濫的黃河

    裹挾著巨量的泥沙

    逐漸將東京城掩蓋、填平

    后人一代代筑城

    洪流一次次來襲

    黃河的泥沙量之大

    竟將此后的金代開封城、明清開封城

    完整地埋藏

    (開封歷代文化層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將近2500年的歲月

    從戰國魏都大梁城到隋唐汴州城

    從五代東京開封府到北宋東京城

    再到金代開封城、明清開封城

    全球罕見的“城摞城”“城上城”

    在開封橫空出世

    換言之

    當代開封城自一開始

    便立于五層古城之上

    立于文明的地基之上

    從這個角度而言

    這座城市“出道即是巔峰”

    (開封“城摞城”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圖片

    今日之開封

    鐵塔高聳依舊

    開封府風骨依舊

    大相國寺鐘聲依舊

    宏大的清明上河園

    拔地而起

    眾多游人看客慕名而來

    只為一睹北宋東京城的吉光片羽

    (請橫屏觀看,開封清明上河園,攝影師@岳科鋒)

    圖片

    也許

    這就是北宋東京城的魅力

    它令無數人仰望、無數人向往、無數人追尋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巔峰

    這種巔峰

    存在于浩若煙海的

    史書古籍里

    (出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

    這種巔峰

    也存在于普天之下的

    悠悠人心里

    (出自賈冬婷《我們為什么愛宋朝》)

    “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繁盛的市井風俗畫······去年(2016年)······引發了史無前例的觀看熱潮”

    這種巔峰

    還存在于汴河逝水、華胥一夢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正所謂

    (出自柴宗慶《句》)

    曾觀大海難為水,除去梁園(東京)總是村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 | 靈均

    圖片 | 徐鷹

    地圖 | 陳景逸

    設計 | 羅梓涵、漢青、杜睿

    審校 | 明天會更好、賈興舟、吳昕恬

    專家審校

    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 李合群教授

    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陳瀟

    【參考文獻】

    [1]河南博物院編. 東京夢華:宋金元時期[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7

    [2]張勁. 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研究[M]. 濟南:齊魯書社, 2008

    [3]鄧燁. 北宋東京城市空間形態研究[D],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2004

    [4]劉春迎. 考古開封[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

    [5]梁建國. 北宋東京的人口分布與空間利用[J]. 中國經濟史研究, 2016(6)

    [6]李合群. 北宋東京城營造與布局研究[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7

    評論
    科普科普知識的搖籃!
    少傅級
    七朝古都開封,在中國歷史上號稱顛覆之城,綜合國力發展比較快,為國家的GDP增長提供了有利的供獻,旅游發展比較快,景色文化底蘊比較深,是值得游覽觀光的好去處。
    2022-09-19
    無限探索者
    少師級
    開封是一座“城摞城”的城市,地下疊壓著六座古代城池。作為中國文化的地標城市,開封值得每個中國人“到此一游”。
    2022-09-19
    大偉????♂?
    少傅級
    時稱“東京開封府”,然而珠玉在前,長安毀于戰火、洛陽尚且幸存,曾為大唐都城的洛陽,才是當時國人心目中的,第一首都,后梁、后晉、后漢、后周,雖以開封為東京(東都),卻仍保持著洛陽,西京(西都)的地位,帝王們渴望在神都之中,續寫盛世傳奇。
    2022-09-19
    曰本大尺度裸体AAAA网
  • <blockquote id="eacua"></blockquote>
  • <samp id="eacua"><sup id="eacua"></sup></samp>
  • <samp id="eacua"></samp>
    <samp id="eacua"><label id="eacua"></label></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