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回顧|一周科技大事件”為學術頭條推出的圖文新欄目,旨在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最近一周的科技熱點新聞。由于篇幅(和知識)有限,歡迎大家多多補充~
Hi,可愛的“學術菌”們,我是你們可愛的學術君。
上一周又是一個過去的“上一周”。
上周,“南開胡金牛教授簡歷太好笑了”這一話題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二,看完之后不得不說,胡教授的插科打諢,真的是句句都寫進了我的心里。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近日,湖北武漢一職業技術學院在迎新報到時,52 歲新生因年齡“異?!北焕蠋熭喠鞔_認入學通知書而登上熱搜,有一部分人群卻認為,中老年人上大學不僅浪費教育資源,還擠占了年輕人的入學機會。你怎么看?
另外,Science 刊文稱,如果一篇論文的署名改為諾獎得主,接收率就會飆升,從 9% 到 59%,簡直不可思議!
but... 除了這些,上周還有哪些熱點新聞呢?我們先一起簡單回顧下:
· 減肥理論翻新!“晚上少吃”并不合理?這些人除外
·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門印發《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新增7種科研失信行為
· 科學家發現維持晝夜節律的一種新型電信號
· 2022 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首位 90 后獲獎
· 科學家發現云云碰撞導致大質量恒星形成的新證據
· 科學家在嫦娥五號著陸區火山活動歷史研究方面獲進展
· 科學家在腦機接口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血型與中風有關?這種血型高出 16%
以下為詳細版圖文,可選擇性閱讀~
南開教授簡歷上熱搜,網友:簡直太好笑了
自嘲是一種高級的幽默,也是一種舉重若輕的松弛??磻T了格式一致排版工整的簡歷,突然看到高校教授在官網上拿自己開玩笑,也讓人覺得頗為新鮮。事情是這樣的,9 月 17 日,有網友發現,“南開胡金牛教授簡歷太好笑了”這一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二。
仔細看后,大家會發現,胡金牛教授研究的東西,大家未必看得懂,但是他的插科打諢,倒是句句都寫進了網友心里。做了好多博后和訪問學者,他說那是因為找不到工作;進入某某學會,那是承蒙大佬提攜。
研究方向,他做了貼心的備注,哪些最火,哪些“好忽悠”。
這句“如果不相信,請 google 之”,將大佬的“高冷”的刻板印象打破。
emmmmm...下面這張圖,看紅框文字就可以啦。
內容來源:《科技日報》
胡金牛教授個人主頁鏈接:
https://my.nankai.edu.cn/wlxy/hjn/list.htm
減肥理論翻新!“晚上少吃”并不合理?這些人除外
不知是從何時起,“晚上少吃”這個減肥建議,開始越來越多地被身邊的長輩和朋友采納和踐行,并強力安利給我們,“早、午飯適當吃,晚飯一定要少吃”。常聽到的解釋是,在早上消耗每天的大部分卡路里,會更有效率,可以更好地減肥。甚至,有些比較極端的減肥人群在晚上只選擇吃點綠葉蔬菜,或者根本不吃。
但是,“晚上少吃”這個建議,真的科學、合理嗎?
近期,一項發表在 Cell 子刊的研究表明,晚上吃得多的人,并不一定會增加體重,無論我們在早中晚的哪一頓飯吃得最多,都不會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這一結論,與人們之前的既有認知大為不同。
該研究也表明,盡管晚上吃得多被證實不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但早上吃得多的人群卻更容易減肥,因為這些人群在白天中會更加抗餓,饑餓感相對較弱。
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2)00344-8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門印發《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新增7種科研失信行為
近日,科技部官網公布了“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門關于印發《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科研失信行為的調查程序,統一了處理尺度。
近年來,科研失信行為表現出更強的隱蔽性和復雜性,針對新的表現形式,《規則》增加了買賣實驗研究數據、無實質學術貢獻署名、重復發表等 7 種科研失信行為,并對從事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機構的查處作出規定,細化了違反科技倫理規范的行為,強調以弄虛作假方式獲得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或偽造、篡改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文件等均屬于科研失信行為。
《規則》中寫道,有下列科研失信情形之一的,應從重處理:
1. 偽造、篡改、隱匿、銷毀證據的;
2. 阻撓他人提供證據,或干擾、妨礙調查核實的;
3. 打擊、報復舉報人、證人、調查人員的;
4. 存在利益輸送或利益交換的;
5. 有組織地實施科研失信行為的;
6. 多次實施科研失信行為或同時存在多種科研失信行為的;
7. 證據確鑿、事實清楚而拒不承認錯誤的。
原文鏈接:
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2/202209/t20220907_182313.html
科學家發現維持晝夜節律的一種新型電信號
晝夜節律由大腦主生物鐘協調控制,其核心為生物鐘基因及其蛋白間的負反饋產生周期為 24 小時的分子節律。長久以來,領域內普遍認為主生物鐘自身就足以維持晝夜節律。
(來源:Pixabay)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定量生物學中心、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羅冬根研究員團隊的新發現突破了該傳統理論。他們首次發展了可記錄所有果蠅時鐘神經元精細電活動的方法,進一步發展了果蠅大腦時鐘神經元的四電極膜片鉗記錄技術,由此觀察到時鐘神經元在全腦范圍內產生同步的節律性動作電位發放,并發現該同步發放完全依賴于主生物鐘外部的突觸輸入。該工作揭示了大腦主生物鐘自身并不足以維持晝夜節律,而要通過整合 xCEOs 的內源性腦振蕩輸入和自身分子鐘所調控的膜電位變化共同決定晝夜節律性的電活動輸出。研究提示,內源性腦振蕩信號維持晝夜節律可能是在昆蟲和哺乳動物中都保守的生物鐘核心機制。
內容來源:北京大學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5506
2022 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首位90后獲獎
近日,2022 年“科學探索獎” 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 位活躍在生命科學、能源環境、先進制造等 10 大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上榜。
為鼓勵青年學者探索疾病的本質和規律、工作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最前線,2022 年“科學探索獎”增設了醫學科學領域,并評出了首批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5 位獲獎者分別在“降級”大腫瘤、多器官衰竭機理、預防蚊媒病毒傳染病、干細胞再生治療眼科疾病、中國最大食管癌隊列等醫學科學領域基礎性問題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科學探索獎”一直都很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于年紀輕者和女性,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成為首位“90 后”獲獎人。
科學探索獎是一項由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十個領域,每年遴選不超過 50 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將在 5 年內獲得總計 300 萬元人民幣獎金,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原文鏈接:
https://xplorerprize.org/
科學家發現云云碰撞導致大質量恒星形成的新證據
大質量恒星的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已有的兩種主要的大質量恒星形成模型(競爭吸積和單核坍縮)都存在一定不足。
如果形成大質量、高密度團塊(核)的時標與形成小質量恒星的自由下落的時標相當,小質量恒星將首先形成,其反饋作用將阻礙大質量恒星形成。因此,單核坍縮模型中大質量、高密度團塊(核)形成的時間必須很短??焖偻獠繅嚎s提供了一種快速形成大質量、高密度團塊(核)的機制。
星系中廣泛分布由大量分子氣體組成的分子云,它們之間的“云云碰撞”就是典型的快速外部壓縮事例。近期,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研究人員等利用多波段連續譜數據和 12CO、13CO 譜線數據探究分子云復合體 323.18+0.15,發現了云云碰撞導致大質量恒星形成的有力證據。
研究發現,G323.18+0.15 包含三個不同速度成分,G323.18a、G323.18b、G323.18c。G323.18b 呈現出完美的 U 型結構,這是一個較小的分子云撞入一個較大分子云時通常會留下的形態結構。G323.18a 在形態上與 U 型結構 G323.18b 很好地互補在一起,表明 G323.18a 與 G323.18b 相撞,而位置-速度則清楚地顯示了它們碰撞混合之后形成的致密成分(Bridge結構)。此外,分子云的引力平衡狀態、年輕星的分布等方面的分析也證明分子云復合體 G323.18+0.15 中發生了云云碰撞。
內容來源:中科院新疆天文臺
論文鏈接:
https://www.aanda.org/articles/aa/full_html/2022/07/aa43317-22/aa43317-22.html
Science:論文署名改為諾獎得主,接收率飆升 50%
論文被接收的過程往往充滿曲折,甚至讓人十分痛苦,這是許多科研人員都曾有過的經歷。
(來源:Pixabay)
然而,近日 Science“科學內幕”專欄發表文章指出,提高接收率確有“套路”:有科學界的名人署名,更有助于論文的發表。如果一篇論文的唯一作者是無名之輩,只有 9.9% 的評審人愿意接收;同樣一篇論文,如果改成由諾貝爾獎得主署名后,被接收率竟飆升至 59%。不幸的是,發論文看“出身”的怪象在科學界已十分普遍。由于編輯和審稿人都不一定是某研究領域小圈子里的同行,未必能對一篇論文里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數據等做出準確的判斷,于是他們就有了一個常規操作:審稿人通常會用各種方法去“人肉”論文作者的履歷,越是有名氣、論文越多、引用記錄越高的作者,其文章內容越是靠譜,審稿過程中對這類作者會出現明顯傾斜;而那些在網上查不到任何背景信息的科研人員,就很讓人存疑。
內容來源:科學網
文章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52 歲上大學遭輪流確認,他到底“浪費”了誰的教育資源?
近日,湖北武漢一職業技術學院在迎新報到時,52歲新生因年齡“異?!北焕蠋熭喠鞔_認入學通知書而登上熱搜,關于中老年人上大學的話題,引發爭議。
有人認為活到老學到老很勵志,值得學習;有人則認為,中老年人上大學不僅浪費教育資源,還擠占了年輕人的入學機會。
然而,早在 2001 年 4 月 3 日,教育部就正式公布了一項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舉措,即 2001 年起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齡不超過 25 歲”的限制。這一舉措意義深遠,為千千萬萬大齡求學者推開了進入大學的那扇門。
一些人對大齡或高齡求學者上大學感到不適應,實則忽視了一個根本問題——大學是所有人的大學,不只是年輕人的大學,學習也不只是青少年的事,不論青絲或白發,活到老學到老才符合終生學習的要求。
內容來源:《中國科學報》
科學家在嫦娥五號著陸區火山活動歷史研究方面獲進展
對于嫦娥五號著陸區玄武巖厚度及其噴發速率的研究,有助于增進人們對于月球火山活動與內部熱演化歷史的認識。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太陽活動與空間天氣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與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威海)研究人員合作,對嫦娥五號著陸區的玄武巖厚度進行了估算,確定了嫦娥五號著陸點及周邊地區玄武巖單元的形成先后順序,并估算了嫦娥五號著陸區各下伏玄武巖單元的厚度。
基于熱化學與動力學模型的研究認為,月球正面風暴洋克里普地體中富含生熱元素是月球晚期火山活動依舊活躍的主要原因。然而,最新的樣品研究結果表明,嫦娥五號著陸區的玄武巖并非克里普玄武巖。
該研究提出一種可能性,即風暴洋克里普地體中的生熱元素的確為月幔部分熔融區域提供了熱源,但是巖漿在由月??焖偕仙猎卤淼倪^程中可能并沒有來得及與風暴洋克里普地體中的克里普成分充分混合,從而導致嫦娥五號玄武巖樣品中并未測量到較多的克里普物質。
內容來源: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論文鏈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2JE007314
科學家在腦機接口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如今,越來越多人因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導致中風從而運動癱瘓,且這一現象呈現年輕化趨勢。運動能力的喪失不僅給病人自身帶來巨大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
腦機接口是大腦與外界交互方式的關鍵。它繞開外周神經,在大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直接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如何實時、有效地將大腦意圖轉換為控制外部設備的指令是制約腦機接口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為此,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唐鳳珍課題組針對頭皮腦電信號的解碼問題開展研究,并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提出了基于對數歐氏度量黎曼幾何的腦信號解碼方法,在保證精度的同時提升了腦信號解碼的效率。
研究人員在多種數據集上驗證了所提出的方法,在識別速度和精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結果。識別速度相比于基于仿射不變性黎曼度量的腦電信號解碼方法提高了約 4 倍。在利用 BCI Competition IV-2a 公開數據集的測試中,所提出的方法識別正確率優于競賽第一名的識別結果。所提出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腦信號解碼速度,有效降低腦機接口系統執行命令的延遲,對推進腦機接口在癱瘓病人運動康復上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來源: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論文鏈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796129
血型與中風有關?這種血型高出 16%
近日,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發現,一個人早期中風的風險可能與他的血型有關。
在對性別和其他因素進行控制后,研究人員發現,與其他血型人群相比,A 型血人群早期中風的風險高出了 16%,O 型血的人患中風的風險比其他血型的人低了 12%。
但是,研究團隊還不清楚為什么 A 型血會帶來更高的早期中風風險,猜測其可能與凝血因子有關,比如血小板和血管周圍的細胞以及其他在血栓形成中發揮作用的蛋白等。因此,后續還需要研究闡明中風風險增加的機制。
此外,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參與者多樣性相對缺乏。研究人員強調,血型導致的中風風險增加并不強烈,因此,A 型血人群無須過度擔心早期中風,也不需要因為上述結果而進行額外的篩查或醫學測試。
內容來源:《中國科學報》
論文鏈接: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22/08/31/WNL.000000000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