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所以不斷發展和進步,是因為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甘為人梯,推動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脫穎而出。每位科技工作者的成才之路,都離不開老師的教導。科學家精神也將“育人”作為重要組成部分,以勉勵眾人。
今天,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將目光投向北京科學中心“眾心向黨 自立自強——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第六部分“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甘為人梯 獎掖后學”,了解著名科學家培育科技新人的事例,接受“育人”科學家精神的洗禮。
獎掖后學,廣育英才
科學家們不僅在科研和學術上親身指導學生,更在生活和精神上以身作則,春風化雨地傳遞著優秀學風和科學精神。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獎金設置基金會,獎掖后學,廣育英才。
劉瑞玉2012年6月,90歲高齡的中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和甲殼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在病榻上用顫抖的手簽下名字,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基金會捐贈100萬元設立“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獎勵青年學子。此前他曾多次向海洋所申請捐贈出自己的積蓄設立獎學金,但所里考慮到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就一直沒有同意。直到劉院士生病住院,仍然請學生與教育基金會聯系,商量有關捐贈事宜,才如愿完成了捐贈。
盧永根
2017年3月,中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在捐贈協議上簽下名字,并將兩人在中國工商銀行的187萬余元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賬戶里。加上此前在中國建設銀行轉賬的693萬余元,盧院士夫婦共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余元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農學院品學兼優的貧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忠誠于教學科研的青年優秀教師,以及資助農學院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科學事業是接力事業,只有薪火相傳才能推動科學事業拾級而上??茖W家們善于發現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攜后學的領路人和“鋪路石”。
吳有訓
20世紀20年代,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有訓回國后,開創了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為中國物理學培養了大批人才。錢三強、錢偉長、楊振寧、鄧稼先、李政道等著名學者都曾是他的學生。
錢三強
而他的學生錢三強,作為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其光輝不僅來自于個人成就,還在于他堅持不懈地鼓勵和教誨青年科技工作者。他領導的原子能所成為人才輩出的科技大本營。
王忠誠
中國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逾萬例開顱手術的醫生。全國近萬名神經外科醫師中,近一半是他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培養出來的。他不僅教學生醫術,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行醫的原則。他常說:“作為一名醫生,任何時候都要為病人爭取生的希望?!?/p>
涂長望
中國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涂長望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氣象人才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不畏艱辛,積極辦學,親自編寫講稿和教材,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氣象人才,其中有不少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如葉篤正、施雅風等。他常教導學生說:“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p>
錢偉長
正如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所言:“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p>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良師,春風化雨育才
衷心祝愿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向你們致敬!
內容來自:北京科協微信公眾號